当前位置:我爱读书文化网 >> 民俗

起来采花吧细数春天里的那些节日 同样是出门郊游 可古人比你更会玩春天小

起来采花吧细数春天里的那些节日 同样是出门郊游 可古人比你更会玩春天小

农历三月初三,整理四角篮子就成形了接着就是做篮子的提手如图示操作提手完成后,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用订书机固定在篮子上然后加上小花装饰就完成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喜欢的就点个在看吧,只是春天里平凡的一天,对此无感。但在东晋的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在会稽山召集了42名当世名士和家族子弟,开了一场著名的party,曲水流觞,饮酒吟诗,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直接给后世文人生活树立了样板,一直延续千年,竞相模仿,这样的聚会后来被称为“雅集"。三月三这天,人们通常走出家门,携朋唤友到水边过上巳节。

节日,就是人类聚在一起,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所有的节日都有其生命,随着时间会出现各种变化,有的节日不断生长,而有的则逐渐消亡。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农耕的古代,把春天作为天地开辟之端,万物之始。人们敬畏春天,也对春天充满期盼和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节日来表达对春天的美好祝愿。因此春天是节日“扎堆”的季节,从立春算,现在家仍在过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事实上古时春天还有很多节日,如上巳节、寒食节等,但已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逐渐被人们遗忘。

如果你打开日历,会发现刚刚过去的假期,这三天每天都有节日,4月3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4月4日是寒食节;4月5日是清明节,在历史进程中“节日”也“内卷”起来了,清明节逐渐合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

一年岁首过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果有一个节日最能代表春天,那一定是春节没错了。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也是我们当下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春节可是有一套,敲锣打鼓、祭祀上香、肥鸡烤羊、锣响……,风风光光,好不热闹。

春节的庆祝内容也在不断演变,比如我们现在熟悉的贴春联,出现的时间是唐代之后,它的发明者是五代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他题写的那副春联家都很熟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在王安石《元日》提到的春节俗中,只有燃放爆竹依然延续,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都已禁止了,至于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样的俗则逐渐消失了。

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元是起始,宵是月圆。人间至味是团圆,今天的我们过元宵节时,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汤圆或元宵,这一俗能够追溯到宋代,那时人们将这一食品叫做“浮元子”。

古时元宵节的活动十分丰富,如耍龙灯、赏花灯、猜灯谜等。但这些都不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现在的年轻人不管什么节日都能过成情人节,古代的年轻人同样有热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中,就可以感受到元宵节这一古代“情人节”年轻人过节的情景。在这天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获得了自由,可以出门赏灯,这就为青年单身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机会。

现在年轻人邂逅简直不要太随意,不需要通过元宵这样的节日得赐佳缘,情人节的作用被淡化,但这份骨子里的浪漫依然在我们吟诵的那些诗词中一直流传。

以花为名花朝节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李煜那首著名《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其实指花朝节。唐朝将花朝节定于二月十五日,因各地花信早迟有异,节日具体时间上也有差异。有的地方二月二过,有的地方则定于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就成了日期最不固定的节日之一。

给百花过生日的花朝节,从一开始就裹着浪漫的气息。自春秋始,至唐宋,风俗渐多,从春日游赏,插花、簪花到扑蝶、种花、挑菜、吃花糕……花样繁多。“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这一天对于女孩们来说最为欢喜,她们会结伴绾帘出阁,游春野步,剪出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唐代崔道融则写道:“朔风如有意,容易莫摧残”,道尽了护花人的怜惜。

花朝节同样也是花农和谷农在意的节日,传说花神掌管着植物的春长夏养,农家在这一天摊晒各类种子,最好凑齐“百样种子”,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社日祈求丰收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节,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日也叫二月春社日、中和节。自宋代起,有了固定的节日时间,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春社日的描写: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人会在春社日这天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上巳节这天最浪漫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上巳,顾名思义就是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这一天对于古代单身男女来说,和元宵节一样,也是最不可错过的情人节。

杜甫的《丽人行》中就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暮春三月,风光正好,郊野游玩,见山,见水,见花,见丽人。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更早诞生的《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两情相悦的男女会通过赠送芍药作为定情的象征。

除了“相亲”这个俗,上巳节的俗还有很多。《风俗通义·祀典》中说:“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祈求福祉降临。古时人们会结伴去河边沐浴,称为“祓禊”,就是通过清洁祛除灾病的仪式。《论语》中就有相关描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上巳节的俗后来又逐渐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就是开头提到的那次兰亭之会。

以饮食命名的寒食节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时间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因和清明节距离较近,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在一起过。

寒食节起源于为被火烧死的先秦名士介子推,所以这一天,有不能生火,只吃冷食的俗,所以寒食节为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写道:“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说的就是寒食节后才开火煮茶。他的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新火》中则写道:“昨日五,老樨俱寒食。”

寒食节也是祭祀节,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称为“野祭”,后来,唐代官方把这天设置为扫墓日。寒食节除了扫墓祭祖外,另节日主题便是踏青郊游。这天人们安排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十分丰富的俗活动。

寒食节“孪生兄弟”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既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寒食节一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同样是清明节的两主题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的一些俗,其地位上升到逐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的节日氛围也并非是“冷冷清清”的,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过清明节是这样追忆的: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从文字中我们就能脑补出那个热闹的场面,不只是踏青,还要摆上酒宴,载歌载舞,玩到天黑才尽兴而归,与现在人们踏青游玩还要热闹。

最后历史君说:

春天的节日,无论是被继承延续下来的,还是逐渐被遗忘的,都是表达人们对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的主题没有不同。而在当下,让我们在这个春天祈愿疫尽花盛,人间平安。

标签:寒食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杜甫 丽人行 日历 杏花村 古诗词 宝马雕车



IT百科:

苹果手机怎么洗手机 华为手机相册怎么文本较正 小米手机挂件怎么装


网者头条:

猫咪为什么会有节奏 狗狗经常舔你的脚怎么回事 相机套头的两个旋钮怎么用 小红书上怎么制作头像照片


相关文章

民俗景观:领略大地上璀璨的文化瑰宝

民俗景观:领略地上璀璨的文化瑰宝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样,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各种民俗景观的共同演绎。民俗景观是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缩影,它们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独特性,见证着历史的流